十里长街
十里长街,西内街-寺码头,清光绪20年建路,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段。文革期间叫“灭资街”,1977年改为现名。
上长街,西内街-中长街(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建路,号称十里长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3段,文革期间改名为灭资街,1977年恢复现名。
中长街,上长街(状元坊)-中山路,因此街号称十里之长,故名。光绪年间建路。民国元年为上、中、下长街,文革期间名“灭资街”,1977年恢复此名。
下长街,管驿巷-寺码头,系长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国三年称上、中、下长街。文革中一度称“灭资路”。1977年恢复原名,1993年建新百大厦,东段征用。
芜湖老街巷一
卡子街,黄山中路-张家山东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迁回民居此。现名为“嘎”“卡”谐音所致,故名至今。
北坛正街,黄山中路-九莲塘南巷(缝纫机厂),因境内天坛庙故名。1864年建街始名至今。
北坛后街,北坛正街-黄山中路,解放后为区分北坛正街得名。1864年建街。
洗布山,1880年,贫民在此从事洗、晒布得名至今。
桑枣园,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铁桥巷,青弋江-砻坊路,解放后以铁路桥命名。1910年建巷。
塘沿东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东,故名。1910年建巷。
塘沿西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西,故名。1910年建巷。
教场西巷,康复路-第十四中学,位于教场东村之西,故名。
锅坊河沿,青弋江-砻坊路,此巷开设过锅坊,故名。1951年命名至今。
仓巷口,沿河路- 笆斗街,1932年此巷为粮食集散地名,故名。
启春关,芜铜铁路-龙王庙,清末,一县令每年经此地去郊外春游,故名。
启春巷,芜铜铁路-杏花村,系启春关派生地名。
笪家巷,东外街-康复路,1880年笪姓在此建祠堂,故名。
高长街南二巷,高长街-高长街,1880年建巷,1955年更名。
官沿巷,砻坊路-青弋江,1910年建巷,解放后更名。
张公桥,砻坊路-仓巷口,清代张姓官员为方便百姓所建的石桥,故名。
复本巷,芜铜铁路-龙王庙,因境内复本塘得名。1892年建巷。
汤家园,东外街-笪家巷、环城东路,1880年唐姓在此聚集,故名。现为“汤”、“唐”谐音致此。
鳌鱼埂,芜铜铁路-鳌鱼埂街,因荷花塘埂形似鳌鱼,故名。1675年建巷。
梅家坦,鳌鱼埂街14号-劳动巷,因梅氏公馆正面横卧一条坦石路得名。
施巷口,小塘沿-东外街,1900年以施姓得名。
小塘沿,龙王庙-梅家坦,镜湖区,1911年以后沿塘建宅住家故名。
龙王巷,芜铜铁路-龙王庙,系龙王庙派生地名。1925年建巷。
冰冻房,高长街-地区卫校,1920年此巷为鱼行,使用冷冻贮鱼,故名。
仓津铺,沿河路-砻坊路,清代有仓前、通津两铺,1953年取两铺首尾字故名。
汤家北巷,砻坊路-高长街,因汤姓得名。1910年建巷。
沿河路,芜铜铁路-滨江北路,因沿青弋江故名。1876年修路。1956、65年、81年3次拓宽改造。该路始分两段,为东沿河路、西沿河路。后分三段,为上沿河路、中沿河路、下沿河路。1950年合并统称至今。
康复路,环城北路-砻坊路,因境内原康复医院(今地区医院)得名。1950年建路,原名湾塘埂。1957年更为现名。1970年扩建。
砻坊路,袁泽桥-环城东路,镜湖区,水泥,主要道路,1988,13。解放前因开砻坊得名。原称大、小砻坊。文革期间改为建设路,1981年更为现名。
高长后街,汤家北巷-芜铜铁路,因位于高长街南面,系高长街派生地名。1920年建路,解放后更为此名。
鹅卵石街,仓巷口-环城东路,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鳌鱼埂街,笆斗街-龙王庙(鳌鱼埂),系鳌鱼埂派生地名。1655年建街。
东外街,启春关-环城东路,1928年建路至今。
高城坂,因地势东低西高,靠近老城口得名。1926年始名至今。
鸡毛山,因原旧县老城北面一座荒山草似鸡毛得名。
高长街,康复路-芜铜铁路,1910年取名为教长街,现名为“教”“高”谐音所致。
笆斗街,环城东路-仓巷口,因住户大多从事笆斗编织,故名。部分路面1993年2月维修。曾用名迎秀门笆斗东街,1981年更为现名。
龙王庙,南起小塘沿,北至东外街。全长185米,宽2米,原系弹石路面,现为水泥路面。在江城芜湖上年纪的老龄市民的心目中,印象较深。1925年我市受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田地龟裂,颗粒不收,地方百姓和官吏在此修一庙宇,起名"龙王庙",城中百姓为求上天普降甘露而在庙中烧香,拜佛,求雨。因而故名。
关注"都市百货" 了解南陵
微信咨询wanglf2r(不拉群 发广告者勿加)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