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一笑: 会买水果的狗狗

    关注微信公众号

    QQ群:831045818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南陵 > 南陵信息 > 今日南陵 > 正文
    芜湖所有(老街巷)古巷古街一览
    发布时间:2018-10-23 19:39:56.0 浏览次数:

    1.jpg

    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119条。民国八年(1919年)的《芜湖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112年间又增加68条,合计187条。1987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统计:到1986年底,全市有755条小街小巷

    一天门、二多桥、三明庵、四褐山、五里汀、六郎桥、七更点、八角亭、九莲塘、十里牌……

    小伙伴,还能不能再数出更多的长街老巷啊?

    淳良里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巷民俗文化园

    淳良里,大致区域为九华中路到环城西路,清光绪二年,因为住户奉公守法所以得此名。民国时还被称为为灯草巷、铁石墩,直到建国后改为原名淳良里。

    堂子巷,大致区域为西内街到淳良里,清嘉庆年间,因开设澡堂得名。

    索面巷,大致区域为鱼市街到淳良里,明清时,此巷因聚集着面商而得名。

    油坊巷,大致区域为堂子巷到九华中路,清光绪年间,因开设油榨坊而得名。

    西内街,大致区域为鱼市街到上长街,因地处老城内西面而得名,据记载是1933年建街。



    640.gif

    芜湖古城

    芜湖古城,公元前109年,始设芜湖县,“芜湖古城”的雏形初显,直至明清时期,“芜湖古城”因战火又屡遭焚毁,多次原址重建。“芜湖古城”内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有行政、军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书院、商业等,建制十分完整,又体现了芜湖水陆交通和商贸的特色,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兵燹战火,但是始终保留着的完整的布局,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等一应俱全。

    3.jpg


    肖家巷,大致区域为丁字街到东内街,1575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打铜巷,大致区域为儒林街到丁字街,解放前因铜匠聚集而得名。

    井巷,大致区域为东内街到罗家闸,1945年因巷口状似水井,改地名。1938名为梧桐巷。

    河洞巷,大致区域为薪市街到米市街,1616年因地势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南门湾,大致区域为儒林街到花街,1575年因位于老城南门,进城需转弯而得名。

    南正街,大致区域为环城南路到儒林街,因此街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1575年建街。

    花街,大致区域为南门湾到马号街,因专营篾器以扎彩灯而得名。1575年建街。

    十字街,大致区域为花街到马号街,因形似十字而得名。自1616年为县衙驻地,1912年建街。

    米市街,大致区域为东内街到九华中路,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1575年建街。

    薪市街,大致区域为花街到九华中路,曾为柴草集散地而得名。1616年建街。

    东内街,大致区域为环城东路到米市街,因地处老城内东面故名。1928年建街。

    儒林街,大致区域为环城东路到南门湾(南正街),因旧时街东北夫子庙为儒生考场,故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儒林后街,大致区域为儒林街到丁字街,靠儒林街后而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马号街,大致区域为罗家闸到十字街,公元222年周瑜屯兵在此,建马棚而得名。

    鱼市街,芜湖话的谐音是“瑜死街”,即芜湖民间流传古代三国时期东吴军师、大将周瑜病死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鱼市街”,又因为此街是老芜湖人江湖鱼虾交易集散之地,故而顺理成章的就叫鱼市街了。

    丁字街,大致区域为官沟沿到打铜巷,因形似丁字而得名。1368年建街。

    东寺街,大致区域为东内街到环城东路,因东寺庙而得名。1450年建街。

    浮桥街,大致区域为沿河路到环城南路,此街因靠浮桥(弋江桥前身)而得名。

    罗家闸,大致区域为肖家巷到环城北路,1933年罗姓建水闸而得名。

    官沟沿,官沟沿南起儒林街,北至正大巷,此处地势低洼,长年积水,道路泥泞,湿滑,百姓行走不便,因而怨声截道。公园960年,芜湖地方官吏为方便平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巷边开一渠道沟,故名"官沟沿"。官沟沿全长203米,宽3米,原系石条路面,80年代改成水泥路面,此处也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老城区之一。

    同丰里,大致区域为罗家闸到九华中路,解放前和淳良里争风水得名。 1990年劳工路撤并同丰里。

    小潘家墩,大致区域为环城南路到薪市街,因潘姓人居多而得名。1368年建。

    南菜市,大致区域为环城南路到薪市街,1958年因绕南门菜市而得名。1938同和巷。

    大潘家墩,大致区域为环城南路到南门湾,1368年因地形似土墩、潘姓居民多而得名。

    太平大路,大致区域为米市街到九华中路,取意太平无事。民国时曾命名太平街、高埂头。建国后更名为现名。

    公署路,大致区域为马号街到环城北路,解放后为专员公署驻地而得名。

    正大路,大致区域为官沟沿到东内街,1926年因“正大”杂货号得名。

    大成坊,大致区域为环城南路到儒林街,公元960年因夫子庙前右方矗立一大石碑坊而得名。

    环城东路,大致区域为砻坊路到环城北路,该路前身为东环城路,故名。1932年建路,1966年修。始名东环城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东路,1976年恢复现名。

    环城南路,大致区域为砻坊路到环城西路,该路前身为南环城路,因环绕老城故名。1932年建路,始名环城南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南路,1973年恢复今名,76、82年重修。

    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九华中路,该路前身为西环城路,故名。始名环城西路,文革期间易名胜利西路,1973年恢复今名。

    环城北路,大致区域为康复路到九华中路,因该路前身为旧县城北环城路而得名。1932年建路,1950、66、73年修。该路前身为北环城巷,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北路,1973年恢复现名至今。



    关注"都市百货" 了解南陵

    微信咨询wanglf2r(不拉群 发广告者勿加)

    0
    0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南陵中学教师陈寅获得"第十八届全国学术年会"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上一篇:南陵开元外国语学校 10月22日-28日一周食谱

    评论已有0

    提交评论

    热门评论

    南陵新闻
    公示公告
    常用查询
    风光南陵
    走出南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