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神评:花半辈子的积蓄看了一部无间道4的现实版电影!
1、张育军为是国内惟一执掌过两大证券交易所的人物,回归证监会之后,主管机构,大力提倡创新,引发股灾的高杠杆业务就属于创新业务。
2、2011年12月02日,张育军说过一句话:“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规定证券从业人员不准炒股,这是为了大家好。因为他预见到了中国股市20年不赚钱 ”。
3、此前,市场一直言传,张育军即将调任央行副行长一职。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监管层对张育军分管的工作一直不太满意。
4、张育军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与朱从玖是同学,也与昨日刚刚宣布被协助调查的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是同学,都是刘鸿儒的学生。
5、有位记者,券业为之胆寒——《财经》杂志记者王晓璐。他《证监会研究维稳资金退出方案》一文重挫大盘,他专访过的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相继被查。
6、1993年,30岁的张育军自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入职国务院证券委时,便著有《美国证券立法与管理》,其后又出版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制度分析》。2007年,他的《投资者保护法研究》面世;2014年,《金融危机与改革》一书出版。曾有人这样评价张育军:“中国真正把证券监管搞懂弄透的人中,张育军算一个。”或许正是令人认可的专业能力,才让他开了中国“一人跨两所”之先河。
7、8月份,腾讯财经从多位央行消息人士处获悉,彼时张育军正欲赴央行就任副行长职位。语音落下仅仅一个月,变数陡现。张育军调至央行的希望在中纪委的一纸通告中破灭。在被调查的消息公布后,有央行人士向腾讯财经表达了惊讶,称关于其要调任央行的消息已经传了将近两个月,此前并未听说他要被查的风声。(微博网友@萧饮马:很突然,刚才听朋友说央行都在走他入职流程)
8、张育军在证监会主席助理任上,曾不断督促券商关注创新业务,多次召集券商高管学习互联网企业,被外界称为创新型官员。在其引导下,互联网证券专业委员会在2015年3月成立,张育军寄语各家券商,证券业要拥抱移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用3-5年时间把互联网证券业务做大做强。
9、在近期A股巨幅震荡背景下,张育军亦曾主导救市工作,多次召集券商、基金等业内高管研究救市策略。上海某家大型券商由于救市不力,在一次会上被张育军当众点名批评。在任职证监会主席助理期间,业界认为他在推动基金业务创新上着力不少。
10、一位公募基金高层回忆道,在一次监管会议上,他对某家公募基金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尝试给予了肯定评价,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创新改革派。
11、从证监会日常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张育军经常出现在不同类型的业务培训讲话中。“他对证券业的各个业务条线都很熟悉,是个专家型官员。”上述基金高管评价称,张育军在推动证券业的风控和合规监管上也做了不少工作。
12、【张育军最后公开讲话:把稳定市场人心作为首要工作】邓舸8月7日介绍,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近期分别组织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召开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座谈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在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专业理性分析当前市场形势,继续把稳定市场、稳定人心作为当前首要工作。
本轮股灾前后,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到底做了啥?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理一下:
4月16日张育军:两融业务运行良好风险可测可控券商不得开展场外配资、伞形信托
5月22日张育军调研证券公司要求机构警惕两融风险
6月18日张育军:我们正处于直接融资新时代资产管理业面临八大挑战
8月5日张育军强调继续把稳定市场和人心作为首要工作
深研金融危机的证监会主席助理 为何股灾中无所建树
事实上,通过以上盘点,在6、7、8月的股灾中,张育军讲话并不多,但股灾前后的讲话,基本都在透露防范风险、降低杠杆的的精神。
有意思的是,张育军曾在2014年撰写《金融危机与改革》一书,提出金融危机是改革契机的观点。序文极为精彩,请容许我在此引用。
张育军在书中表示,人类的局限性在于,漫长的金融史见证了一轮又一轮金融危机暴风骤雨般的残酷洗礼,却始终无法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马克思指出,经济运行存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轮回变化。西方经济学中无论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还是熊彼特的综合性周期理论,都试图揭示经济发展在扩展与紧缩中周期性更迭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金融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在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资产价格上升,投机行为开始盛行。
当社会中的投机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开始出现泡沫。泡沫持续膨胀,经济和金融中的总供给大大超出总需求,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且难以持续。人们由乐观狂热转向犹豫怀疑,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可能会引发市场信心的坍塌。随后,恐慌情绪四处传染、蔓延,资产价格在竞相抛售中一轮又一轮地下降,市场流动性出现紧缩甚至枯竭。人们陷入绝望,情况进一步恶化:大量企业破产,银行遭遇挤兑,股市大幅下挫,甚至连整个金融系统都开始瘫痪。这正是在经济大潮的周期性涨跌中金融危机形成和爆发的典型图景。
在周而复始的金融危机中,尽管每次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与演变历程各不相同,但正如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总结次贷危机教训时引用马克·吐温的名句所指出的:“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危机故事的开始,总是充满了逐步生长的大众性癫狂。大宗商品、公司股票、房地产、运河、铁路、矿产、债券、货币,甚至郁金香和彩票等都曾经成为投机标的,被人们热情追捧。危机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上升,投机盛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债务杠杆提升,政府自律性放松,市场脆弱性不断增强。
无论故事一开始讲得多么美妙动人,结局总是冷酷无情的。郁金香泡沫破灭后,一些品种的郁金香甚至跌到最高价位的0.005%,千百万人倾家荡产;大萧条时期,仅在1929-1933年,美国25000家银行中就有11000家破产,约900万储蓄账户消失;在拉美金融危机中,阿根廷1989年的通胀率达到3079.8%,1990年达到2314%,民众辛苦积累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对于所有的金融从业者来说,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就是,要通过深入研究金融危机,把握危机演变的规律,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人都能采取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防范与应对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与痛苦。金融危机云诡波谲,卷起惊涛骇浪,把正常时期掩藏在静水潜流中的矛盾逼出水面,在短期内集中展示出来,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精彩。这恰恰给金融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标本和绝佳的切片,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经济金融运行的内在机理和规律,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价值。
张育军提出以下观点: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政府大有可为。政府可以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做好应对危机的政策储备,引导市场预期,缓解社会恐慌;果断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切断危机的关联及传染渠道,减弱危机强度;通过临时监管干预以及利率、汇率等金融政策工具拖延或转移危机,以争取时间和空间。
在防范金融危机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微观市场主体的风险状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当督促其优化公司治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强化风险管理体系,避免金融机构个体风险酿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是推行全面改革的难得契机。每一次金融危机后都会产生一轮全新改革,最深刻的改革往往产生于最严重的危机之后。
关注"都市百货" 了解南陵
微信咨询wanglf2r(不拉群 发广告者勿加)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