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一笑: 会买水果的狗狗

    关注微信公众号

    QQ群:831045818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南陵 > 南陵信息 > 今日南陵 > 正文
    南陵县黄盖墓新考 黄墓名垂远,忠魂应有知
    发布时间:2015-11-20 21:22:29.0 浏览次数:

    南陵黄盖墓

     

    清代庠生(秀才)刘学尹曾有《春过黄墓》诗云:“黄墓名垂远,忠魂应有知。残碑无几字,老树剩余枝。古冢凄狐冷,荒原宿鸟悲。桃花今日泪,洒作吊坟诗。”这首诗在《南陵县志》和《籍山刘氏宗谱》中均收入刊载,诗意哀婉,描写了当时的冷落墓况。黄盖(?—215)。据《南陵县志》载:“后汉吴丹阳都尉偏将军黄盖墓,在下北乡黄墓渡东……”在后汉三国时代,吴国周瑜、周泰,黄盖曾先后为春谷长(汉制:万户为令,减万户为长)。南陵古名春谷,其县境包括现在的南陵县、繁昌县及青阳县的一部分,到了晚唐时代,才析置为南、繁二县,所以在《繁昌县志》中,对本地黄盖墓亦有记载。黄墓渡、黄墓镇、黄墓区都因有黄盖墓而得名,墓在渡东王家墩自然村。在建国初期,笔者对原有的黄盖墓曾凭吊目见:墓前立碑一块,高约0.8米,宽约0.3米,碑文“汉三国东吴大将军黄公覆之墓,大清康熙辛丑谷旦立。”碑前有石凿香炉一具,坟头荒草萋萋,碑后苔藓斑驳。过去曾有青瓦木构的“黄将军亭”已毁圮不存,只有亭址遗迹可寻。在“除四旧”的浩劫时期,墓碑被“造反派”敲碎右角,搬弃湮没,墓冢全被挖平。如今幸存的只有一块“黄将军建亭碑”倒在村口,碑文字迹漫灭,无法辨认。
    黄盖墓历经沧桑。据《南陵县志》所载,在黄盖逝世1500多年后的清代康熙辛丑年(公元一七二一年)由知县宋廷佐倡导重修,刻石树碑,并亲手撰写《黄将军墓碑记》,即“为文立石以表之”,可谓一时兴废之举。同时,由于宋廷佐对史料研究的疏忽,断章取义,在“墓碑记”一文中,误写了黄盖“终武陵太守,卒于官”的断语,以致谬种流传,后人未能正讹,竟一口断定这是“衣冠冢”并且振振有词地说,武陵(今湖南常德县)相距本县几千里,黄盖既病卒于武陵太守任上,当然不可能归葬到本县云云。

    根据有关资料征引和乡土群众代代相传的口碑,对本地黄盖墓的考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澄本清源,“心知其意”,全面地领会古史资料,不能因袭宋义“墓碑记”中窜易的论据。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不妨节引陈寿《三国志·吴书》的传记:“黄盖字公覆,零陵人也。……孙坚举义兵,盖从之,拜盖别部司马。……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后转春谷长,浔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后迁丹阳都尉。……武陵蛮夷反乱,……乃以盖领太守,后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着重号是笔者加的)。从节选引文的上下联系来看,正讹的关键在于吃透“后迁丹阳都尉”一语。“迁”是升迁,“领”是暂受。它肯定了在黄盖的一生履历中,丹阳郡是他最后的升迁之地,而都尉偏将军之职也是他最终的官衔。武陵平乱,“乃以盖领太守”不过是他奉命平讨的暂驻行辕,并不是他最终守土的重镇。“凡守九县,所在平定”是一笔总述,特别把它写在“后迁丹阳都尉”的前头。以后的武陵,长沙等地已在“九县”的概括之列,是照应以上总述的互文和分叙。就是说黄盖是在武陵、长沙等地平乱以后,方升迁丹阳都尉并“加偏将军”的。历史还要告诉我们,因三国战乱,都尉军功重于太守职治,吴孙权在准备定都建业(今南京市)以前,丹阳郡地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屏障,而且还是战略、经济物资——铜矿所在地(铜用来铸造兵器和钱币),须得倚重黄盖这样得力将领才能镇守称职。细推“病卒于官”一语,当指黄盖病卒于丹阳都尉,并非如宋文“墓碑记”中窜易所说“病卒于武陵太守”。

     

    南陵黄盖墓

    (2)按《南陵县志》关于建制沿革记载,后汉时隶丹阳郡,在郡境的管辖内,只有春谷是黄盖曾任守长的发迹地,在他“病卒于官”后,由丹阳归葬在春谷县境是很有可能的。(3)黄盖的故乡湖南零陵县,在一九八五年地方体改时期,其行政区域分别划归冷水滩市和永州市。经笔者去函征询,后接冷水滩市档案馆的同志复函详告:查《零陵县志》只载入黄盖将军的生平事迹,并没有关于他的墓葬记载。按武陵、长沙、益阳等县都在湖南省境,如果这些地方确有黄盖“病卒于官”的墓葬,为什么《零陵县志》不曾载入?(4)本地黄盖墓址王家墩村原姓黄,名黄家墩,起初只有四户人家,大概是黄氏守墓的后裔,今名王家墩,即《南陵县志》所载“其子孙今更王姓”(黄盖茔墓条)。查《春谷王氏宗谱》“黄家墩分派六房”。此外,距黄墓渡约十华里的黄公渡,相传是黄盖在其地驻营而得名。传说仙坊长青仙女坝马村(原名放牧马家)系黄盖牧马之地。又据传奎潭湖原系黄盖操演水师之地。君不见黄盖墓,黄家墩,黄墓渡,黄公渡,……,本地所有这些流传已久、一脉相承的口碑资料,不能说都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无稽而来。(5)在王家墩村后有一座土墩,四旁草木丛杂,上面已辟地种了菜麦,据村里老辈人说,这墩下可能是黄盖墓的真正墓室,但地层固结坚硬,无法向下开掘,如不用雷管炸是轰不开的。在一九六二年二月间,村里社员还在这里挖出一些碗、杯、盘、罐等出土陶器和墓室外层壁砖。可惜当时未作文物考查及鉴别陶纹历史年代,后来都丢弃沉入塘底,没人收藏。这些民间传说和发现,也为这个古迹之“谜”提供了一条寻求“谜底”的线索。

    黄盖是三国孙吴名列前茅的功臣,文治武功兼备,也是汉代我县一位杰出的老县长。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佳话。在历史上推为著名战例的“赤壁之战”中,他既是力主火攻的决策者,又是带头点燃火攻“导火线”的急先锋,因而被誉为“世界军事间谍先祖”。活在陈寿、司马光、罗贯中等不同的时代名人笔下的黄盖英雄形象,无不光彩照人。因而,不论是黄盖的衣冠冢还是待考的真迹墓,都应当恢复旧观,成为今天人民群众凭吊瞻仰的古迹胜地。

    关注"都市百货" 了解南陵

    微信咨询wanglf2r(不拉群 发广告者勿加)

    0
    0
    上一篇:第四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在安徽举行 上一篇:安徽师范大学学子蝉联三届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

    评论已有0

    提交评论

    热门评论

    南陵新闻
    公示公告
    常用查询
    风光南陵
    走出南陵
    友情链接